- 主題演講
- 伊藤正光(日本體育大學)
伊藤正光(Masamitsu Ito)教授是日本日本體育大學(Nippon Sport Science University, NSSU)運動教練學領域的教授。他同時擔任NSSU教練卓越中心(NSSU Centre for Coaching Excellence)主任,以及NSSU教練發展者學院(NSSU Coach Developer Academy, NCDA)副主任。國際教練卓越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Coaching Excellence)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也是亞洲教練科學學會(Asian Association of Coaching Science)第一副會長。他在東京大學完成生物力學博士學位後,加入日本體育大學,致力於建立運動教練學的碩士與博士課程。他對教練實務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創建了NCDA(http://www.ncda.tokyo),這是一個為全球教練支持者提供專業發展機會的獨特平台。他深度參與日本教練資格制度的改革,並引領關於優質教練發展的相關討論。同時,他也主持一項由日本政府資助的計畫,支持發展中國家帕拉運動員與教練的培育,以及協助建立與強化這些國家的國家帕拉林匹克委員會。
-
黃啟煌 (臺灣國家運動科學中心)
黃啟煌教授于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攻於運動傷害複健及運動訓練等研究領域,曾分別任教于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與加州聖荷西大學。原任職於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教授。長期投入運動防護教育工作,為臺灣創設立了運動防護師證照考試制度,也規劃大學運動防護課程統一標準,對推動運動防護專業人才培育不遺餘力。目前同時擔任行政法人國家運動科學中心首任執行長,以「用科學強化運動,用運動壯大臺灣」為使命,致力於推動運科研究及應用,提升運動競爭力與專業之社會價值。
- 特邀演講嘉賓
- 佐良土茂樹(日本體育大學)
佐良土茂樹博士(Shigeki Sarodo)是日本日本體育大學(Nippon Sport Science University, NSSU)專攻運動哲學與教練發展的副教授。他曾擔任該校教練發展者學院(NSSU Coach Developer Academy, NCDA)以及綜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的專案研究員。佐良土博士是國際教練卓越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Coaching Excellence)認證的教練發展者,並持有日本籃球協會(JBA)頒發的A級教練執照,同時在JBA擔任教練發展者,積極推動教練培訓。他於上智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致力於將哲學思維引入教練實務之中,是日本建立教練實踐哲學基礎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專書《教練的哲學──運動與美德》深入探討美德倫理學在教練中的應用,而他近期發表於Routledge出版社的書籍章節,則從國際視角剖析教練發展及其哲學面向。2016年,佐良土博士在第二屆亞太教練科學會議中獲頒青年學者獎。除了學術上的成就,他也積極參與日本教練教育體系的發展,尤其是在籃球領域,推動將倫理思維融入教練培訓與專業發展之中。
2. Jerneja Uhan 博士(英國牛津大學)
Jerneja Uhan博士為牛津大學肌肉骨骼科學研究所博士,研究聚焦於運動功能障礙之臨床評估與個別化干預策略,並致力於結合生物力學與資料科學優化肌肉骨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流程。Uhan博士的研究橫跨足病醫學、肌骨疾病管理與臨床資料建模,善用Vicon動作分析系統、MATLAB進行精準運動學數據分析與多變項模型建構。她目前亦參與智慧運動科技與功能性步態重建之跨領域合作計畫,目標在於提升運動科學於臨床醫學與健康促進中的應用實證與影響力,是英國運動醫學與肌骨研究領域極具潛力的新生代學者。
3. 許坤德 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許坤德副教授現任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IE)體育與運動科學學術組教職員,專長於運動教學與教練法,特別聚焦於價值導向的教練培育與科技增能的教學法。他是世界籃球總會認證的教練培訓師,曾為亞洲多個國家聯盟舉辦教練講習會。並主持多項競爭型研究計畫,包括開發AI教練觀察工具,以及運用數位科技進行教學干預以提升體育與運動教學成效。他已發表超過70篇國際期刊論文與書籍章節,涵蓋運動教學法、價值與生活技能教育、數位學習,以及透過體育與體育課程促進青少年正向發展等主題。他亦擔任學術專書《Coaching Values and Life Skills Through PE and Sports》的主編,該書由 Routledge 近期出版。曾於日本、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英國等地,發表超過30場主題演講與邀請演說,並主持超過100場工作坊。他致力於推動科技於教練與教育領域的整合,積極倡議以創新與價值為核心的體育教學實踐,並透過跨領域研究與國際合作,持續引領體育與體育教育的數位轉型與理論實踐接軌。
4. Tica Lin 博士(杜比實驗室)
Tica Lin博士是一位研究人員、設計師與科技專家,致力於透過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資料視覺化與互動設計推動運動分析的未來發展。她擁有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學位,研究重點為沉浸式分析、運動擴增實境(Sports XR)以及互動式資料視覺化,旨在支援以數據為基礎的決策與沉浸式的使用者體驗。林博士曾與多個領先的職業與國家運動組織合作,包括美國職籃NBA的費城76人與明尼蘇達灰狼、美國奧運教練團、NCAA一級學校運動隊,以及台灣國家代表隊。她的研究融合人工智慧、運動分析與人機互動,開發直觀的工具以強化教練決策、表現分析與訓練效能。她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頂尖國際學術會議,並榮獲ACM CHI、IEEE VIS與PacificVis的最佳論文獎。除了在應用運動科學的貢獻外,林博士亦曾於多間頂尖科技研發實驗室參與研究與產品創新,包括杜比實驗室、蘋果Vision產品團隊、Meta Reality Labs以及Adobe Research。作為台灣運動科學研究所的顧問與運動科技產業的技術指導,她推動跨領域研究與產品開發,致力於讓先進的運動科技更加普及並產生實質影響。
5. 朴在範博士(國立首爾大學)
朴在範教授於美國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位於國立首爾大學,研究重點在於了解調控人體動作的生物力學與控制機制之基礎研究。他針對人類在抓握行為中,使用不同幾何形狀的物體(例如長方形與圓形物體)以及在按壓與書寫時的動作,進行了多項生物力學與動作控制相關的探討。透過一系列以抓握與按壓為範式的實驗,他致力於理解中樞神經系統如何解決動力問題(即在機械、周邊與中樞限制條件下,存在多於所需的獨立機械變數)。他的研究範疇亦擴展至探討當周邊系統存在機械冗餘時,中樞神經系統如何優化其控制策略。此外,他也深入研究動作變異性與動作最適化之間的關聯。此類研究旨在探討人類動作在面對內部變化(如老化、疲勞、受傷、動作障礙等)與外部變化(例如太空中的失重環境)時,中樞與周邊系統的適應機制。研究目標為在最適化的框架下,理解並優化人類的動作變異性。此外,朴教授目前也正在進行有關肌肉骨骼機制的研究,包含針對末端效應器產生的力量或肌肉活動之優化進行數學建模。此研究的目的在於將這些現象應用於運動能力受損者,例如帕金森氏症、橄欖橋小腦萎縮症(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OPCA)、腦性麻痺與亨丁頓舞蹈症等患者的功能改善與康復。在其學術生涯中,朴教授已發表約 70 篇經同儕審查的學術論文,發表於多本國際頂尖期刊,包括《Science Robotics》、《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Clinical Neurophysiology》、《Gait & Posture》、《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Physiology》與《Scientific Reports》等。
6. 何立安博士(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
何立安博士來自台灣,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於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並於美國春田學院取得肌力及體能訓練碩士及體育博士學位。於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國,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並於臺北市立大學及台灣大學擔任兼任教師。任教四年半之後,何立安博士辭去教職,創辦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致力於專業肌力體能教練的教育訓練、抗老化肌力體能訓練、軍警消戰術體能訓練、運動員肌力體能訓練及一般民眾的健身課程。何立安博士主張人類生活型態已經步入典範轉移的階段,高度的現代化文明大幅降低了日常的身體活動和體能挑戰,同時先進的醫療也大幅延長人類的平均壽命,這些看似提升人類福祉的進步現象,卻導致了史上未見的長期身體退化。缺乏身體活動導致身體提前衰退,先進的醫療讓衰退的身體續命數十年,這導致了許多不幸福的人生。為了因應這樣的時代挑戰,現代社會的人類應該規律進行系統性的肌力體能訓練,才能在這個前所未見的超高齡時代,保持足夠的活力,享受生活並實踐人生目標。著有「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怪獸訓練肌力及體能訓練手冊」以及「怪獸訓練肌力課程設計,打造最強壯版本的自己」等書,書中闡述了訓練的理念,以及具體的操作技術。同時何立安博士也積極參與公共論述,開設「怪獸訓練電台」,以詼諧的方式持續輸出理念,並經常於社群媒體發文討論訓練相關議題。
7. Andy Yao 博士(舊金山州立大學)
姚博士是舊金山州立大學運動機能學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加州州立大學系統中適應體育課程的協調人之一,並擔任SFSU適應體育活動實驗室的主任。擁有近23年的專業經驗,姚博士致力於推動身心障礙者的體育教育、休閒健身與競技運動發展。他的工作核心是追求公平、包容與擴大全人身體活動參與機會。在國際層面,姚博士曾與中華台北帕拉林匹克委員會合作,於台灣發展支持身心障礙運動員的計畫,推廣融合體育。在美國,他亦與多個非營利組織合作,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身障運動方案,從休閒性活動到高階競技訓練皆涵蓋在內,讓弱勢群體也能受益,並建立終身身體活動的包容性路徑。在SFSU校內,姚博士強化了APE加值授權課程,培育在職與職前教育工作者,協助他們能有效服務於學校與社區中的身心障礙學生。在他的領導下,適應體育活動實驗室已成為應用學習、社區服務與研究實踐的中心。學生在他的指導下,獲得實務操作、研究參與與實地服務的寶貴經驗。姚博士的研究聚焦於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與運動心理社會層面的影響。他探討父母、同儕與教師的影響力,並分析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動機等因素。他已發表多篇同行審查的學術文章,並參與多項國際合作,對運動政策與融合教育實務產生影響。他的研究不僅豐富了理論理解,也提供實際策略,促進長期的身體活動參與。此外,姚博士成功爭取多項資金,支持包容性體育計畫,包括大型社區專案,服務上千名身心障礙者,讓學生獲得寶貴的實踐學習經驗,並促進多元族群的社會融合與健康福祉。作為第一代學者與國際教育者,姚博士將跨文化觀點融入教學與研究,堅守多元、平等與社會正義的理念。他積極指導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致力於打造包容的學習環境,賦予所有學習者成長的機會。姚博士在教學、研究與領導層面的長期投入,使他成為國內外適應體育與融合運動領域的重要人物,他的工作持續啟發並推動融合教育與身障運動創新發展。
8. Kason O’Neil 博士 (東田納西州立大學)
Kason O’Neil 博士為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運動、運動休閒與機能學系副教授,現任系主任,並擔任K-12體育師資培訓計畫與教練學分課程的協調人。他擁有維吉尼亞大學運動教育博士學位,研究專長為體育教育教學法,曾創建並驗證用於評估體育教師自我效能的量表(PEES-LPA)。O’Neil 博士具有超過20年的教學與實務經驗,課程涵蓋運動技能教學、評量方法、適應體育、運動指導及線上學習。他曾於多所大學任教,並廣泛發表學術論文,研究主題包括技術整合、教學效能、健康素養與融合教育。他亦積極參與全美與國際性研討會,發表近百場專題演講與論文。除教學與研究外,O’Neil 博士也擔任多個學術期刊審稿人及專業組織成員,如 SHAPE America、NAKHE 等,並曾獲得ETSU教務長學者獎與美國體育教育協會研究生論文獎。他長期投入體育師資培育、融合教育推廣與教育品質提升,是該領域備受推崇的學者與領導者。